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都市與文學
Urban Space and Literature in Taiwan 
開課學期
102-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蘇碩斌 
課號
TwLit5021 
課程識別碼
145 U02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共403 
備註
A1:文學與藝術領域。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22TwLit502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現代都市」的歷史軸線為核心,併用社會理論、歷史研究與文學創作為教材,期能跳出常識觀點,以開闊而深入的眼光理解我們熟悉的都市生活。
眼前我們熟悉的這個都市生活型態,歷史發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但文化根底卻無疑來自18世紀末西方的現代社會。都市這個人類古老的聚落形式,走入「現代」之後產生極為劇烈的變化,既匯集了大量生產與消費活動,也擠爆了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因而衝擊出全新的情感與互動,當然也奉送慘烈的衝突。這許許多多的狀況,不僅是社會科學關注的對象,也是文學創作的泉源。本課程以臺灣「現代」的都市生活為討論核心,議題含括都市的個人、心理、社區、結構、文化、消費、全球化等各種維度。

相應於前述的都巿議題,我們也能在台灣的各個歷史階段,看到不同的文學感受母題及文學表現方法,本課程將勾勒不同時代的都巿文學,透過作家心靈與筆觸,感受他們在不同時代如何體會難以逃離的都市文化有什麼快樂與痛苦,以及思索有什麼可能去解放或改變。 

課程目標
希望同學以生活在地為根基,既能宏觀地分析問題的社會根源,還能微觀地找到打動人心的表達方式,更能奔放地探索解放的可能。教材包含以下三種不同層次的內容:(1)都市社會分析:借助西方及日本的都市研究理論及成果,剖析各種臺灣的都市現象(例如冷漠、都更、社區等);(2)都市歷史演變:以臺灣城市史為基礎討論新舊城市的演變(主要為臺北學),(3)台灣都市文學:以台灣自日治到當代的都巿小說為主,報導文學、散文及電影為輔,追循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創作如何感受都市的底蘊。 
課程要求
一、聽講:上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前二小時著重都巿議題的社會分析,第三小時著重台灣都巿文學的內涵,部分時間將要求同學參與討論。
二、課前預習及課堂討論:教材分為分析性及文學性二類,其中文學性讀本必須事先預覽,以深入參與討論。
三、學期作業:每人須完成一篇學期作業,可獨力或分組合作(至多三人,字數倍增)完成。
1、基本要求:利用課本理論觀點去看問題,藉由蒐集報章文獻、查閱老照片、實地田野觀察、訪問相關人士的方式完成。基本上每人四千字,合寫則依人數倍增,暫不接受非文字形式作業。
2、作業形式:學術研究、報導文學(附參考資料)、小說(附創作學理說明)。
3、主題提示:如下A、B、C,不同主題可結合,僅供參考不必拘泥。
A、某空間:選個具有內部衝突或歷史矛盾的小範圍街町區或建築為對象,如新北投、新東區、萬年…,請掌握:(a)在哪裡?以文字、圖像或照片描述;(b)有什麼?以前是什麼,後來又是什麼?查閱文獻簡要勾勒歷史階段,如日治、戰後、80年代等;(c)什麼力量在運作?哪些不同利益的衝突造成變化。
B、某人群:以一種都市族群為對象,如街友、PUB族、假日外傭…,請掌握:(a)是誰?這種人的定義;(b)這種人出現?利用文學、報刊或訪談,描述這種人的生活型態;(c)自我或他者?分析為什麼出現?受到什麼祝福或詛咒?他們如何因應?
C、某事件:以一個都市事件為主,如建成圓環改建、花博、文林苑……,請掌握:(a)是什麼?發生的時機、主角、事件發展;(b)如何形成?表面是什麼現象?背後又是什麼力量在搞鬼?(c)有什麼影響?超過單一事件影響的非意圖後果。
#特別注意:鼓勵大量閱讀文獻,但參考資料須列出徵引來源(包括網路資源)。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朱點人,1991,〈秋信〉,張恆豪主編 《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頁225-237,臺北:前衛。
白先勇,1965,〈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頁53-75,台北:爾雅。
黃春明,1974/2005〈蘋果的滋味〉,林黛嫚編《台灣現代文選-小說篇》頁77-105,台北:三民。
官鴻志,1986/2002,〈不肖兒英伸〉,收入林淇瀁等編《報導文學讀本》頁194-237,臺北:二魚。
黃凡,1989,〈命運之竹〉,《你可以活兩次》,臺北:希代。
朱天文,1989/2012,〈世紀末的華麗〉,收入梅家玲等編《小說讀本�下》頁472-490。台北:二魚。
張大春,1992,〈公寓導遊〉,《公寓導遊》頁172-191。台北:時報。
朱天心,199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收入梅家玲等編《小說讀本�下》頁492-513,臺北:二魚。
胡淑雯,2006,〈界線〉,《哀豔是童年》頁124-132。台北:印刻。
舒國治,2010,〈永和──無中生有之鎮〉,《水城臺北》頁284-303。台北:皇冠。
吳明益,2011,〈天橋上的魔術師〉,收入《天橋上的魔術師》頁15-31,臺北:夏日。
卡爾維諾,1993,〈第二章〉,《看不見的城市》頁39-55,臺北:時報。
湊佳苗,2011,《夜行觀覽車》(第二章、第三章)頁43-107。臺北:皇冠。 
參考書目
教科書:町村敬志、西澤晃彥著,蘇碩斌譯,2012《都市的社會學》,台北:群學。其他補充教材另行印發。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表現 
15% 
討論、發言、出席等上課狀況 
2. 
期末考試 
40% 
翻譯名詞、簡答、申論等三部分 
3. 
學期作業 
45% 
內容呈現、田野表現、進度控制等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說明 
第3週
  導論:
現代都市及都巿文學 
第4週
  地方到空間:臺北市的歷史與文學 
第5週
  陌生人世界:現代都市人的悲與喜 
第6週
  民族誌的文學:扒開都市內部的奧秘 
第7週
  春假 
第8週
  滄海桑田的文學:都市擴張的路徑與結構 
第9週
  眷村的文學:不同人群的衝突與認同 
第10週
  個性的文學:次文化與人的可能性 
第11週
  存活的文學:經濟便利與社會孤獨 
第12週
  郊區的文學:同質性社區的壓力鍋 
第13週
  成長的神話:都市競爭的政治與陰謀 
第14週
  環境的文學:都市如何更新的省思 
第15週
  鳥托邦的文學:世紀末的明日都市想像 
第16週
  報告評析 
第17週
  報告評析 
第18週
  期末考